融光之路

2022年9月注:此课题请参考另一篇高维视角下的性、性别与性少数


《神曲》中有这样一句话:爱推动太阳与繁星。爱的振动是每个行星最基本的振动,爱是一切存在的原因(love is the reason why everything exist)。所以,维系爱的振动对每个行星都至关重要。同性恋作为一种爱的模式,本身就拓宽着爱的广度,并且与异性恋以及双性恋一起维系着对爱的频率或者爱的振动。

虽然异性恋的能量流是维系爱的频率的中流砥柱,但其他性取向的振动都对我们如何理解和应用爱产生巨大影响。在地球上,同性恋被打压,双性恋失声,因此连带着你会发现异性恋也多多少少陷入了各种奇怪的模式:有时会变成过于强势的一方学不会如何尊重另一方(比如大男子主义);有时会失去心的连接,变成只看重对方的钱财/权力/身体或者讲求地位般配;有时会把过程变为结果,例如把谈恋爱理解成结婚买房生孩子。基本上,如果这个世界不能允许和接纳其他性向的存在和表达,那么主流的性向也毫无疑问会出各种问题。

同性恋相比异性恋更有可能建立真实的恋爱关系,并且体验到最真挚的爱。有时提升者选择以同性恋的身份降临于地球之上,原因便是为了学习和体验更为本质的爱。同性恋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过得举步维艰,社会给与的压力无处不在:在有些国家,同性恋面对的是死刑,有些国家虽然承认同性婚姻,但是社会的接纳仍然是个问题。而且,同性恋建立关系显然不可能是为了传宗接代的需要(虽然有些人仍然有抚养后代的课题),那么抛去这些社会期待你完成的义务(维系生育率),它无疑需要真爱才能让两个人顶着重重压力仍旧选择在一起。

许多人都渴望体验真挚的爱,但是在你得到它之前,你自己必须首先学会真挚的爱。听起来很矛盾是不是?你渴望得到爱来填补自己,然后你被告知,除非你能先填补自己,否则你将没办法得到爱。我遇见过不少人,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如此,因为心灵破碎,所以不断的向外追求,期盼一个人的出现能治愈自己的伤痕,然后我发现,在这样的状态下,你吸引到的每一个爱人,都是和你一样心灵破碎的,他们可能破碎的地方与你不一样,因此也许会治愈你一部分,随后又在其他地方伤害你,结果就是你不断的重复破碎的模式。想要摆脱这种循环,唯一的办法便是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完整和完全。

这种向外追寻爱的模式不仅在同性恋中盛行,在异性恋中也同样盛行。所不同的是,同性恋要想寻求长期关系,就必须要治愈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完整,除此之外再无他法。因为同性恋的长期关系只取决于爱是否持续存在,而异性恋者还有许多其他方面涉及婚姻的主题。比如,对于许多异性恋者,两人在一起共享生活是一种相互分摊生活成本的事,又或者是出于共同抚养后代的需要。异性恋可以出于其他的理由维系长期关系,但这一点对于同性恋者基本上不存在,通常同性恋的主题就是很纯粹的爱,一旦爱消失,两人就没有继续在一起的理由了。

这也使得同性恋很难给予和维系承诺。两个人在一起的过程非常艰难,而分手却非常容易。异性恋的承诺不仅仅是建立在对爱情的预期上,而且还建立在稳定的社会支持、家庭关系、后代问题、财产分割等等一系列课题之上,每个人都会变得比较严肃,同时也有法律体系的支撑,违反承诺有时会付出巨大的成本。同性恋的承诺对大部分人而言只取决于对爱情的预期上,但是关系的未来却不是一个可以预期的事。而且,同性恋也不像异性恋那样在爱情出了问题时可以得到家庭或朋友的情感支撑,很多时候出了问题要自己独自去消化。

在一个同性恋与异性恋被同等接纳的社会,往往这样的承诺不难给出,这样的社会里,来自社会的支持、财产问题等等均会牵扯进来,多多少少的增加了关系的稳定性。不过在一个无法轻易给出承诺的社会里,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对爱的学习,那就是爱的真诚(sincere love),真诚的爱只专注于现在,而不去设想未来。许多时候,我们会给自己寻找各种理由。“爱需要理由吗?”也许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在你找到和给出理由之前,爱首先是一种能量模式,是两颗彼此打开的心灵之间的能量直流,它不需要逻辑给与肯定和否定,也不是一件个人能控制得住的事。许多人会习惯于把爱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期上,因此会习惯性的忽视这种一见钟情或是瞬间的激情,认为激情迟早会退散,而长久和稳定的感情与最初的激情无关。爱有许多种表达,有时会建立长期的关系,有时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即使一段感情无法长期维系,也并不代表这段感情没有意义或者没有价值。短期的爱与长期的爱从能量本质上没有区别,如果你学不会接纳转瞬即逝的爱,往往你对长期稳定的爱也无法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同性恋在一个无法给出承诺的社会背景中往往更加容易理解这种短瞬即逝的爱,并且逐渐学会珍惜和感激任何一段爱在生命中的绽放,不管是长还是短。同性恋也由于共同面对的社会处境,相比之下更容易理解彼此,就像是同一战线的伙伴一样。这样的心流也更容易打开,不过,如果一个人并没有学会怎样以同性恋的身份在社会上自处,他往往会出于不被社会接纳的恐惧,很快的关上心流,随后用各种手段来麻痹自己的心。

因而,同性恋面临的另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就是对幻象的着迷。什么是幻象?任何不真实的事物都是幻象,这里面尤其以电视剧、电影、小说为代表。爱情与幻象相结合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因为每个人都缺乏爱,同性恋异性恋皆是如此,于是人们选择通过这类电视剧、电影、小说来麻痹自己。总的而言,男性(包括男同性恋和男异性恋)更倾向于着迷于色情主题上,而女性(包括女同性恋和女异性恋)则更倾向于着迷于情感类主题上。

对于同性恋而言,有时色情主题成为了一个逃避现实的出口。性能量本身便是一种生命能量,这种能量让人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独一无二,并且让一个人在自我表达中不断成长和完善,这就是生命能量的含义所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总是在压抑这种性能量,你上班时可能遭遇老板的训斥、自己做生意搞投资时会紧张、想找到一个突破口却又会被身上的贷款或者各种责任义务压得只能呆在原地、对爱的渴望又被整个社会无形的压力所扼杀。长此以往,性能量被长期抑制,以至于一个人只能不断的通过性生活来释放自己。但是这样的色情出版物,往往又加剧了另一方面的问题,比如色情出版物里的每一个人都长得帅气、身材好,很有钱很有地位,这样反过来给与同性恋者更大的压力,让一个人觉得只有自己变得完美,才能收获爱情。而对色情主题或者性生活的追求,往往让同性恋者忘记了爱的重要性。

异性恋也会有自己的问题,我们常常会陷入电视剧、电影的影响当中,潜移默化的认为爱情就该是这个样子。你可能看了一部清宫剧,里面的女子均是男性的附庸,对男性卑躬屈膝,甚至爱情也成了一种服从、顺从,随后你便以为爱情就是这个样子的,毕竟连电视台都这样播。这种爱情完全建立在幻象之上。

相比之下,由于同性恋不算是个被广泛承认和接纳的事实,因此电视媒体对于同性恋关系的聚焦相对较少,比之异性恋题材可谓是微乎其微。因此同性恋往往能较为正确和实际的审视双方的关系,彼此之间也有更大的可能实现平等。事实上在异性恋的世界里存在很多角色的不平等,例如一个能挣钱养家的强势女性与一个弱势的家庭主夫,或者是年长的女性与年轻的男性夫妻,这样的关系却总是遭受质疑或是嘲笑,因为它不符合社会对于年长的、能赚钱的强势男性与年轻的、能照顾家的弱势女性的期待。实际上,一段关系能否成功与社会给与个体的性别期待毫无关系。同性恋本身就在社会的期待之外,因而更有可能发展出更为多样化的角色关系,而不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

电影、电视剧、小说的另一个大问题是,这里的演员基本上不是真正的爱人,而只是拼凑在一起的两个演员。人们往往忽视了,两个人在一起时的互动,不仅仅有言语上的互动,还有肢体上的互动,甚至包括一种感觉上的互动。每个人的身体其实是有能力解读这种肢体上的精微信号的。当你看到银幕上两个人说着甜言蜜语、脑海里会判断两个人是相爱的,但是你的身体或者你的潜意识却能通过两人的氛围或者细微的肢体语言来知道这两个人事实上并不是爱着彼此,而是相互讨厌着对方。而这会在大脑中造成一种非常错误的反应,即,你将爱情和其他东西连接了起来,比如愤怒、厌恶等等。于是,你自己也很难学会真正的爱,你更可能在你的身体明明告诉你它不愿意和对方亲密时,硬是自己说服自己:我其实还是爱对方的。或者更进一步,你喜欢上了这种痛苦的感觉,以为痛苦便是爱的证明。

这一点在同性性爱影片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作为同性恋,我自己也非常沉迷于性,所以我看了无数的片子,随后我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大部分影片缺乏两人的深层次互动,也没有某些甜蜜和恋爱般的感觉,而充斥其中的,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暴力元素,比如征服、臣服、奴役、虐待等。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反而是因为每个人在肉体关系中变得更加赤裸裸,才毫不掩饰的将这些情绪表达了出来,片中的两个色情片演员大概率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可能只有性冲动而没有爱情,所以才将这些内心真正的感觉表达了出来,换句话说,影片本身展示的就是一种性、爱分离的生活,但是,当一个人过于熟悉这种性、爱分离的感觉后,他在建立亲密关系时也常常没有意识要将性与爱统合起来,而是继续维持着从影片中学到的那一套,变得只有性却没有爱。总之,想找到真诚的关系,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将自己从幻象中解放出来,不要带着爱等于痛苦等等错误的认知去进入任何一段关系。

另一个很常见和普遍的问题是,同性恋者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东方社会往往面临着逼婚的问题,尽管西方社会的父母对婚姻的介入比较浅,但是想出柜也需要巨大的勇气。爱是两个成熟的个体彼此之间相互产生的一种吸引力。在东方,集体主义多多少少导致了每个人不能真正的成长为成熟的个体,传统的家庭文化又导致父母往往没有完成与子女的分离,父母不想让子女分化和成长为成熟的大人。换句话说,子女的真我(self)始终有一部分被扣押在父母那里,父母也经常有一部分真我被混合到子女身上,导致父母总是觉得自己对子女的人生具有掌控权(因为确确实实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一部分在子女身上),而子女出于孝文化,不敢对父母说不,始终具有耻辱感,往往就会导致不敢向家庭出柜,以及不得不假婚、骗婚等。不被父母视作成长和成熟的个体,有时会导致一个人自己也无法将自己视作成熟的个体,于是便无法为自己的婚姻或人生做决定,也拿不出积极面对的勇气,于是往往在不断的逃避爱情。

其实,当一个人真正的足够成熟,他/她便会重新找回自己人生的主导权。出柜反而并不是必要的,因为出柜本身也是在寻求外界的认同,而一个人完全可以自己认同自己,不需要由外界是否认同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内在力量的问题,当你的内在足够有力,你就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被道德所逼迫,可以坚定的说“不”,许多人把出柜视作一个解决途径,但出柜只是形式而不是内涵,如果你内在没有足够的力量,即使你出柜也不会因此就被父母或者社会所谅解。对于父母逼婚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父母是否能接受同性恋的问题,它更多的是跟父母是否足够跟自己保持合理距离的问题,因为即使你是异性恋,只要父母对你逼婚,那么他们同样会追求在你的婚姻上保持话语权,你如何变得成熟和独立,找回自己的力量,这个课题要先于结婚之前解决。当你自己的内心足够有力,你的父母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影响到你的。

在地球上,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学习爱一个人是所有人共同的课题,虽然同性关系要比异性关系面临更大的考验,但是最终也会收获更真挚更深刻的爱情。愿每一个人都能穿过荆棘得到幸福!


2025年更新:在过去的数年,我在咨询中遇到了一些同性关系中的经典问题,因此将这些共性的问题和我的看法分享出来。

Q:某些宗教认为同性恋是XXXXXX,根据某些经书,同性恋的前世XXXXXX,请问同性恋是罪恶的吗?

A:宗教的看法也并不能算是毫无道理,我们许多人喜欢秉持着人文主义和平等思想,受现代风潮的影响,认为这些宗教的鼓吹都是非进步的愚昧思想,但是实际上,这种人本主义思想也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无知,它否认了一个人的前世今生,认为你只活一次,认为所有人的出生就如同一张白纸,而同性甚至异性之间的寻找伴侣就像是提着篮子去商场里买菜一样,谁眼疾手快就能抢到最好的蔬菜,找不到伴侣一定是自己没有广撒网/好好打扮等等,所以很多两性情感博主都在教授诸如“如何让前任回头”/“如何钓到有钱人”/“如何让对方对你忠心”等等技巧,错误的以为婚姻和伴侣是和其他同龄人抢夺而来的。实际上,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业力推动的,夫妻关系就是相当大的因缘与业力,伴侣之间的资源置换、生老病死、子女父母、共同财产、事业和未来等等课题,都涉及到大量的业力和共同命运,而且往往是长达几十年的梦想,这不是一种连续而随机形成的偶然幸运与不幸,你的伴侣和婚姻早有定数,强求无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客观上,同性恋就是比异性恋更难生活在社会的审视中,社会的各方面都会为同性之间的恋情设置额外的困难,确实在亲密关系方面对应着更为严重和难处理的业力。大量灵魂在此生选择成为同性恋,就是因为业力的关系导致他们不可能在此生获得容易的恋爱,也许他们在前世也是一个棒打鸳鸯的人,于是在今生就来体验一下曾经被他们棒打鸳鸯而导致的爱而不得是怎样一种体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宗教所言,不算全无道理。

但是,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地球有超过一百亿人,不可能人人都像经书里讲的一样,总有大量的例外。这让我想到一些曾经拿着经书和我辩论业力的读者,他们认为XX经书说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是XX业力,所以你不能XXX。但对于真正的灵性修行者而言,我们自然有自己的确认业力的手段,比如我自己就可以通过前世回溯或者在能量场的检视中知道我和某个人之间的前世业力是什么,而不是根据经书上的某些公案来认为自己和父母之间或者和伴侣之间是什么样的业力。所以问题中提到的经书上的看法,这只是针对大部分人的笼统概括,具体到某个人身上,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论命对于“六亲缘薄”的看法,这种命对应着两种人,第一种占了绝大比例的人就是单纯的贫贱之命,福报少而恶报极重,也许他们的前世作恶多端,所以此生就是孤苦无依四处漂泊的报应,这一生的受苦纯粹就是在还业力债,很多这样的人不仅仅是受苦,还在此生依旧是作恶多端的恶人;但是,第二种对应的人就是福报非常大的人,而这样的人也通常是僧侣之命,因为六亲缘薄本身就是和亲人业力极少的征象,而“痛苦不来,智慧不出”,什么样的人业力极少又追求智慧呢?那必然是福报极大、接近脱离轮回的人,并且这样的人心思纯净、善念善行。这个道理对于同性恋而言也是一样的,同性恋只是一个最表层的标签,不是决定命运的根本要素,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种体验爱而不得的痛苦刑罚,但对少部分福报极大的修行者,这是绕开社会对婚姻以及亲密关系的种种枷锁和幻象、体验真正的心灵之爱的命运剧本。那些所谓的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压迫,其实就是一种幻觉,因为这些压迫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共业,是一个搭建出来的业力舞台,专门为了这些灵魂体验业力而设置,但如果你是懂得如何超越业力的修行者,那么这些影视作品或者其他人口口相传的“压迫”,永远都无法落在你身上,你没有业力,自然就不会无端受罚。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异性恋所受的压迫也并不少,只是表现在其他方面,例如生育的压力。

地球是一个业力化行星,在地球上降生的个体本身就身负浓重的业力,非修行者所能遇到的只有业力婚姻,那么业力婚姻有什么特征呢?你观察当今社会谈婚论嫁时的种种表现就知道了。比如有些异性恋男性向我表达了担心被女方诬告、夺产的担忧,实际上在我的看法中,这真的不是取决于社会大环境,而真的只取决于你拥有什么样的业力,不是说社会大环境变得干净了你就不会遇上这样的人了,或者社会大环境变得浑浊后你就很容易遇上这样的人了,如果你本身就是业力缠身,那么就算有那些心灵纯洁的人与你邂逅,你也根本无法理解对方的珍贵之处,也不明白只有这种类型的人才能产生幸福的婚姻,你照样会被吸引到那些相当有问题的人身上,随后这类被诬告、夺产的事情就会像命运一样落在你身上,唯一的解决之法只能是通过修行来完结业力和开启智慧。

这个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谎言工厂,大部分人一出生就被这样的话术所迷惑,因果业力只有你自己实证后才能明白,否则你永远只是以为生命是一场随机的产物。社会集体是一场错觉,没有所谓的“同性恋在现在的社会中很难获得幸福”,只有“大部分同性恋个体因为业力的关系在现在的社会中很难获得幸福”,以及“绝大多数异性恋也无法获得幸福的婚姻”,只有极少的非修行的个体可以拥有大量的婚姻方面的福报,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令人羡慕的婚姻和伴侣。所以,想要获得幸福的婚姻和伴侣,唯一的办法只有通过修行不断的净化业力和获得智慧。

此外,修行对于大多数修行者而言,也确实意味着看破红尘、放下婚姻与亲密关系,因为“爱而不得”确实是一种痛苦,对婚姻和伴侣的渴求也确实是一种执念,不过,依旧是上述的观点,地球的人口超过百亿,大部分修行者需要看破红尘斩断姻缘,但不是所有的修行者都如此。这仍旧不是一个需要拿着经书来辩论的问题,而是真正的修行者自己有能力找到、判断和理解自己的命运,不需要根据经书来进行推断,也不需要其他人来告诉他真相是什么,这是一种没有边界又喜欢教训人的行为,真正的修行者会懂得闭嘴和不干涉,毕竟,别人的事与你何干?地球这么大,难道还容不下一个和你看法不同的人吗?双修从古至今都有传承,许多宗教内部也有这样的体系,个人的解脱和双修其实不存在什么本质矛盾,非业力性质的道侣没有什么不可能。

Q:有的同性恋在父母的逼迫下,打算形婚甚至骗婚,他们内心是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但是就是感觉到没法和父母坦白,或者即便是已经坦白了,但是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那么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A:在我看来,这无非就是业力的牵绊而已,表面上,父母逼迫你结婚甚至是骗婚,但是深层次的部分是,你有一连串的业力没有得到解决,例如说,抚养和生育后代的业力。假如你内心仍旧认同孩子就是为了给父母养老的这一观点,并且你自己也一直在计划着给父母养老,那么这就证明你仍旧有因果债需要偿还,或者需要别人来偿还你的因果债。当这些债务偿还结束后,你的父母自然不依靠你而养老,而生育后代的因果可能也就没有了,于是逼婚的情境就不会发生了。再比如说,你也许没有到直面孤独与死亡的程度,你的心灵仍旧不够独立,所以会希望在亲人的陪伴中走到终点,于是你的业力会促使你一直为自己创造新的亲人,因而你不得不结婚,哪怕是被逼婚。再或者,你就是和自己的孩子有业力,今生一定要供养对方,所以你需要和异性结婚。总而言之,业力说白了就是你不得不做的事,你明知道自己不喜欢,还不得不做,这就是业力。你没有业力,你知道自己不喜欢,你自然可以不做。

所以,当你真正的处理掉和父母之间的业力后,父母自然无法控制你,你也根本不会允许父母的控制。之所以不得不听,就是因为业力的关系,别无其它。具体到婚姻上来说,假如你的业力就是要爱而不得,那么就算你有一个契合的恋人,也最终无法和对方在一起。父母的逼婚只是业力的一种显现而已,其实并不是造成你婚姻不幸的底层原因。所以要想婚姻幸福,关键在于解除亲密关系层面的业力,当你没有婚姻方面的业力,你的父母就没有办法逼着你结婚了,哪怕是他们想到很多逼迫的招数,也一定会有其他人站出来见招拆招,阻挡住他们。

这个业力牵连着无数小的业力,例如说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尊重、例如说藐视人的价值、例如说崇拜强权和霸凌、例如说不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例如说不相信生命是自由的、认为人生来就是有义务的。这些认知相关着无数业力将一个人死死的固定在大环境中无法解脱,最终可能呈现出的具体事件是父母以孝顺逼迫子女顺从其心意,在真正完结所有这些业力之前,一个人确实没有足够的力量对父母或整个社会大环境说不。而当你完结这些业力之后,你身上的福报和光明会以各种形式出现,迫使父母无法阻碍你获得幸福。

非常残酷的一点是,当你彻底完成和原生家庭的业力后,改变一定会到来,或者是你主动选择和父母断绝联系抑或父母主动和你断绝联系,或者是父母以突然的死亡和迅速的死亡为结果,前者也许更好,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的内在力量,有时你不得不面对的是后者。德不配位必遭其罪,不该拥有权力的人却因为社会传统而掌握了巨大的道德权力是一种悲哀,因为人世间真正遵从的并不是道德法则,而是因果法则。修行是一种聚集了巨大能量和福报的命运,当原生家庭以各种方式试图阻碍你实现自己真正的命运时,其实这就是在和你的能量与福报进行对抗,而这是一种非常黑暗的行为,也会为自己带来非常大的恶业。佛教禅宗有公案:禅师仅仅是将经文的一个字解释错误,就五百世转为畜生。因为断人慧命是果报最严重的行为,别人无数世的积德行善才换来了一次听闻正法的机会,就这样被误导了。而父母强迫子女、尤其是修行者结婚,其行为要远比解释错一句经文严重得多,因为这同样也是一种毁掉他人命运的愚痴之举。所以,归根结底,你不需要从外在的社会文化中寻找原因,也不需要各种技术上的应付父母的技巧,你只需要处理和改变自己的业力,那么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声明:本站内容皆为原创,禁止他人删改拼接或剽窃盗用本网站的文章内容,未经许可利用本网站的文章或内容为自己牟利将为你创造业力,本网站及作者不承担任何包括业力在内的后果。转载请参考转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