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之烛
乔治喜欢孩子。在他远赴印度开办一家儿童收养院之前,乔治辞去了自己公司高管的工作,放弃了丰厚的薪水,带着所有身家一起来到了印度。
乔治并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他有着更宏大的人生理念。在一次读到报纸上报道印度重男轻女的习俗导致大量女婴出生后被抛弃的故事之后,乔治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内心在召唤他。乔治并不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这份工作来自于家族企业,他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一个稳定的高薪水职位,但是乔治讨厌那些精明算计的利己主义者,乔治早已萌生退意,这一次他终于下了决心。
当地政府对于乔治的投资很是欣喜,于是没有对他进行为难,乔治的审批很快合格,他留在印度,建立了自己的儿童收养院。
当地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快的发生了一件乔治意想不到的事:有许多原本并不打算抛弃女婴的家庭,因为听说儿童收养院的福利更好,而且有可能拿到其他国家的国籍,便纷纷的抛弃自己的儿女,把他们送到乔治的儿童收养院。许多人趁着天黑将婴儿放到收养院门口,这样便使得乔治很难追查到他们原本的父母。很快乔治便遇到了困境,他已经收养了超过一百名婴儿,而且大部分是女婴,他的财产不足以无限期的支撑继续收养弃婴的花销。弃婴还在源源不断的出现在收养院的门口,现在乔治必须要立刻解决这个问题。
乔治想到了利用媒体。但是他并不熟悉印度的媒体,于是他试着联系一些国际组织,希望这些组织可以提供帮助。
有一家非盈利全球环境保护组织对乔治的收养院产生了兴趣,丽雅作为这家机构在印度的负责人,表示有兴趣参观乔治的收养院,随后通过自己的关系渠道尝试向更有国际影响力的组织申请帮助。
丽雅来自另一个国家,并且长期为公益事业奔波。帮助他人是丽雅的人生激情所在,每个人都对丽雅工作时的热情产生了深刻印象,丽雅随之成为公益组织的高层人物。丽雅对乔治的印象特别深刻。乔治是一个金发碧眼的男子,虽说不算特别的帅气,但是笑容就像太阳一般非常明亮和温暖。丽雅第一次遇见乔治时就被乔治的笑容所深深吸引了,随后她不由自主的想在乔治的项目上出工出力。
丽雅的努力非常有成效。丽雅懂得怎样进行宣传,于是不久之后,一家国际组织宣布对乔治的儿童收养院提供捐赠。随后,新闻又引起了印度主流媒体的注意,另一家印度慈善组织也宣布对乔治的儿童收养院提供捐赠。至此,收养院的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
但是,随着弃婴的不断增多,乔治越来越发现自己一个人力不从心。他已经雇了不少的员工,尽管他曾经身为公司的高管,他理解运营事业的流程是怎样的,但是乔治并没有太多的经营天赋。丽雅时常在空闲的周末过来帮助他,后来,随着儿童收养院的规模越做越大,丽雅辞掉了自己的工作,专心来帮助乔治管理他的儿童收养院。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当地社会突然流传起了传说,说是乔治假借收养院的名义,背后偷偷的将弃婴作为童工使用。流言一传十十传百,那些当初将子女偷偷送进收养院的父母更是紧张不已。终于,一张决定性的照片登上了当地的媒体:画面中的收养院女孩们有的在缝制衣服,有的在灶台上做饭,丽雅站在门口,欣慰的看着孩子们。
尽管媒体对这张照片的解释是:收养院在教导孩子们如何相互合作和独立生活,但是流言蜚语却有许多其他的说法。有的说丽雅是个奴隶主,谁不听话干活就没有饭吃;有的说丽雅在教导孩子们技能之后,会把表现最好的孩子高价卖给其他人;也有的人说收养院领取了捐赠,大部分都进了个人的腰包,孩子们不得不自己学着如何勉强维持生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黑夜,当地的人们围住收养院,并且向出来解释的丽雅发难。一个母亲先是打了丽雅一巴掌,气氛立刻变得紧张而微妙,事态到了一触即发的边缘。
乔治打了报警电话,随后毅然挡在丽雅面前,替她承受了暴民第一波的苛责和攻击。警察很快赶到,媒体也蜂拥而至,聚集的人群很快便退散。乔治被送到了医院,大使馆也派出了人前来慰问。乔治很快就在媒体的正面报道中出了名,许多慈善机构开始关注乔治的事业,并且提供了更多的资助,收养院很快的有了连锁分院。
那一晚乔治挺身而出挡在丽雅面前之后,丽雅向乔治求了婚。两人在收养院举办了简单的婚礼。许多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他们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制作了手工礼物,两人在孩子们的祝福声中在收养院度过了许多年的幸福岁月。
玛塔是乔治收养的孩子里年纪最大的一个,在读完高中的课程后,玛塔回到收养院帮助乔治和丽雅继续维持收养院的正常运转。这一次,问题出在了食物供应商上,不知怎的,有一批送到收养院的食物里沾染了一种可以导致严重腹泻的病菌。大一些的孩子勉强的挺过了这次危机,但是一些年幼的孩子最终死在了医院。这件事使得乔治的收养所再一次上了新闻,政府表示会追责到底,提供捐赠的慈善机构也纷纷对收养院的运营展开调查。
玛塔内心悔恨与愧疚交夹,在哭了几天几夜之后下落不明。再次发现她时,她已经静静的躺在河里有好些时日了。突如其来的意外一下子击垮了丽雅,她深深的爱着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玛塔。玛塔的自杀对丽雅的打击尤其严重,不久,丽雅在医院里离开了人世。
乔治深深的想念着丽雅。他与她的一生,虽然并不富裕,但是却活出了意义。丽雅与他都是懂得如何爱别人的人,两人相互扶持才走过了这么多年。在丽雅去世后,乔治再也无力管理和维系收养院,他辞去了收养院的一切职务,将收养院交给另一家机构打理。
乔治的晚年是幸福的,许多曾经被他收养的儿女会定期的回来看望他,儿女的祝福多多少少填补了乔治内心的空缺,尽管他在人生的最后一秒仍然想念着丽雅,但是他最终平静的在医院中离世。
总结
有时,一个人天生懂得如何爱别人,在伴侣关系中,这样的人会足够的滋养对方,爱的能力也为这样的人吸引来许多人生中美好的事物。
但是,这种付出爱的倾向有时候会导致自我牺牲。爱需要互动,当只有一方付出而另一方只是接受时,这样的爱很容易枯竭,随后付出的一方会感到能量耗尽。在伴侣生活中,长时间的单向付出会导致付出一方的梦想突然坍塌,这种突然坍塌的梦想有时会导致人身意外,有时候是健康危机,也有时会以其他方式展开,随后逼迫一个人不得不停止过度爱别人牺牲自我的倾向。
这种过度付出爱的倾向常常出现在疗愈服务者、咨询师、各类慈善事业提供者身上。自我牺牲的另一面是,他们其实并不那么的爱自己。
一个人首先要学会、并有能力爱自己,随后才能爱其他人。爱自己永远是第一重要且最重要的。在最好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找到另一个有过度付出倾向的人,双方彼此向对方付出爱,这也会导致一段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和谐美满和长久维持。但是,这样的爱是一份相互依赖的爱,它的存在完全取决于对方,你必须有一个人才能爱,假如对方并不懂得回报爱,那么这样的伴侣关系将是非常黑暗的。现实中的情况是,这样的幸运儿非常稀少,对于绝大多数过度付出爱、或者是自我牺牲式的人,他们的付出大多数得不到回应。
自我牺牲式的真我本质是真我脱离了中心,它变得太过于向外而不是平衡的呆在自己的中心。当真我离开了自己的中心而过度向外时,一个人就无法将自己的需求摆在中心位置,也无法记得要爱自己。
另一个常常导致过度付出爱的原因是,一个人害怕被拒绝。出于对被拒绝的恐惧,一个人只是拼命的付出,而不在乎对方的感受,甚至有时是出于恐惧而忽略对方是否愿意接受,变得只是一味的付出而不求回报。它看起来有些像无条件的爱,可是根藏在爱背后的却是对被拒绝的恐惧。
付出爱可以像得到爱一样使得一个人感受到快乐,因此有些时候,一个人通过不断的付出爱来让自己安心和满足,填补内在的缺失。但是,这本质还是一种自我牺牲,当一个人始终处于自我牺牲的爱中,他也许有可能找到另一个自我牺牲的伴侣,过上某种和谐的生活,但是却没有办法真正找到关系中的喜悦和欢愉。
声明:本站内容皆为原创,禁止他人删改拼接或剽窃盗用本网站的文章内容,未经许可利用本网站的文章或内容为自己牟利将为你创造业力,本网站及作者不承担任何包括业力在内的后果。转载请参考转载方式